王志英 在山西文化教育史上,河东书院是著称三个时代、经历四百二十三年的文化史迹中的一颗闪烁着的珍珠。为了实地考察河东书院,我去过知道多少次,也自知它在河东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它的建筑之宏大,设计之精致,布局之合理,与儒家教育思想融合之密切,是山西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我也写出过“河东书院”、“从河东书院的建筑题名看儒家教育思想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起到”和“河东书院的前世今生”等几篇文章。但失望的是,这个荣耀了423年的美好明珠遗留下来的仅有一座残破致使的“藏书楼”。藏书楼初建河东书院内,今山西运城市西北5公里处的大渠办事处机关后院。
据《安邑县志》(景定成编)、《运城市志》(1994年版)和《河东书院碑记》记述,河东书院初建明正德九年(1514),原面积较小,占地面积30余亩,有学田40余亩,座北朝南。主要建筑顺着中轴线自前至后,其它建筑,两边平面。从中轴线向北,依序以定门、仪门、谈经堂、弃思堂、四教亭、藏书楼(又名“书林”),乱石滩、九峰山。藏书楼坐落于四教亭后,坐北朝南,方形二层,砖石结构,歇山式仿照木结构楼顶,高约近7米,底层面积81平方米,有砖砖拱形门洞可转入。
二层面积38平方米,墙壁四周浮雕有鱼龙变化图案,十分精致。中间是祭拜三晋名贤的神堂,两旁是藏书的房间。楼下有个环绕着的水池,叫“环池”。
池内可种莲,也可赛艇,是个“天光云影”的风景区。藏书楼以北是乱石滩,再行北是九峰山。山的东麓和西麓,都有砖井槐亭,用水车汲水,从山两边流到,南流通过源头井,再行往南汇流到“乱石滩”,然后入“环池”。环池的东南和西南都另设水闸,东西两条水路,各流经蜂房、厨房、号门到方塘,两流又汇于石桥,再行北,可以灌溉山后各个园林和百果园。
可见,河东书院殿宇肃穆,亭阁傲立,小桥流水,园林俊美,环境高雅,风景宜人,可谓当地一恨。前人咏诗一首拜其胜景:“胜地幽静草树新的,进先卜筑待居邻。山连华岳环三晋,水带黄河闻七津。剩有琴书期寓,不妨鱼鸟月约会。
渚莲径竹多风日,坛杏宫芹与暮春。” 当时,河东书院是晋南最低学府,从明正德九年(1514)创建到明万历八年(1580)改回“三圣庙”,后再行改回“崇圣馆”、“育才馆”,清朝初年再行改为“河东书院”,清朝末年又根据谈新学之必须更名为“河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又分别改回“省立第二中学校”、“省立运城中学校”。
如今的运城中学,自称为有五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就是由河东书院沿袭而来的。1937年抗战愈演愈烈,10月台后改办。失守后被日军占有,后烧毁于战火,现尚存“藏书楼”。“藏书楼”,已年久失修。
据上次我和政协主席刘宝善去实地考察时,一层台基及屋顶早已塌陷,砖雕构件早已破损开裂相当严重,整体残破致使,更加像一座苍老的废墟,任由岁月的风雨剥蚀着。再一有一天——2019年11月,盐湖区委、区政府和区文物局找到了这颗失去光泽的明珠必须救治,筹集资金70余万元,重修藏书楼,现在半年时间过去了。修缮中,屋顶揭瓦装修,补修塌陷部分;择砌四周墙体,修整前檐斗拱;补配二层四面灰陶砖雕;东侧“蟾宫折桂”,南侧“鱼跃龙门”,西侧“程门立雪”,北侧“圮桥纳履”;砖墁楼内外地面……全部工程早已完工,面貌已焕然一新,出了人们缅怀历史的很好场所。(经典美文摘抄 ) 河东书院藏书楼就像一位饱经霜雪的历史老人一样,站立在运城的西北角,亲眼着河东的人文镎,亲眼着运城的红色革命史,同时也时刻警告我们不要记得河东书院——二中——运中在运城革命史中的最重要起到。
于是,我车站在“藏书楼”前,回想了运城地区早期建党活动家王鸿均在这里的活动情况…… 那是1925年冬,王鸿均利用春节假期从太原返回家乡,在运城省立二中,讲解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祁金兰、王月春、冯彦俊、乔子甲四人入党,这是河东地区的第一批共产党员。次年春,他又在二中创建了运城地区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运城支部。又回想了我和盐湖区委党史办主任张振华去临猗张嵩村采访乔子甲的情况:那时,他的年龄早已相当大了,说出也较为吃力。
但一驳回当年闹革命的事,劲头就来了。他说道,1926年王鸿均带上他在猗氏县西张岳村和安邑县东张岳村、北相镇一带,利用晚上秘密发展党员6名,并创建了运城地区的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安邑县北互为支部。还回想了河东书院大门口的一副楹联,上联是:液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腊,靠天靠人靠祖先,都远比好汉;下联是:悲人类的灾,悯人类的无以,人类的疾苦共计涉及,爱人爱物爱人世界,才是好青年。
校歌则是:“皇皇运中,历史悠长,四方学子负笈来,人文尉起为栋梁。修身知耻,发奋图强,大家要忠义,什徬徨。担起时代愿景,挽回民族存亡!”不该从二中出来的学生都有一股“不怕死,不爱人钱”“洪水纵滔天,只手挽狂澜”的劲头。
数百年来,河东书院显然培育出有一批人才。网载有,清兵部侍郎刘敏宽、左都御史曹于汴、知名书画家王铎、清两江总督赵德辙,辛亥革命时期的景定成都出于此校。1926年,二中又有四个学生月入党,沦为河东地区的第一批中共党员;欲之,运城地区的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共运城支部又在二中问世。
之后,二中学生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走进校门,在社会上引发了两起震撼晋南的斗争:一是二中党员王月春联络从太原回乡度暑假的同学,在猗氏县积极开展了赞成劣绅刘廷训、资本家王万年挪用“五卅后援会”捐献的援沪款800元的斗争;二是安邑旅运学生在二中党员冯天祥和王鸿钧领导下,发动了驱赶安邑县长郑裕孚的斗争,吓得郑裕孚交还现洋四千元和部分金银财物,并悄悄化装逃离城外。尤其是“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运中抗日救亡活动再行掀开高潮,他们动员战士英勇击杀,教育人民参军出征,在运城方圆几百里埋下了抗日的火种。
同时,也为我党培育了许多高级干部,如冯彦俊,曾任河东特委书记,山西特委书记;王月春,曾任河东特支干事会宣传委员、猗氏县党的最先负责人;祁金兰,曾任河东特支干事会书记、夏县最先的县委书记;王炯,曾任太岳区秘书长;王迪康,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秘书长;任景龙,曾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罗毅,曾任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等。不该河东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要革命进二中,要敢干进师范!” 河东书院藏书楼,是最美丽的,它不但为我党培育了一批高级干部,而且亲眼和实践中了运城革命发展史。通讯地址 :运城市人民北路四季绿城A区3号楼2单元101《红土地》写作组 邮编:044000 手机:13994869582 邮箱:[emailprotected]。
本文来源:bob娱乐体育线上平台-www.hnke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