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原有工业建筑遗产维护与利用浅析 概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也正处于大大地改版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展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至在城市中留给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哈尔滨作为我国东北最重要工业基地,享有大量的工业建筑遗产,它们于是以面对着被毁坏的危险性,抢救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在讲解哈尔滨原有工业建筑遗产概况和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对其维护与再行利用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借以强化全社会对原有工业建筑遗产的维护和循环利用的了解。
关键词:哈尔滨;原有工业建筑;维护;再行利用 1前言 我国对原有工业建筑领域的研究大体始自90年代中后期,人们渐渐认识到原有工业建筑所蕴藏的文化、历史、经济价值,开始了一系列可持续改建的探寻。 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哈尔滨是我国的一个最重要得杨家工业基地,遗存了大量的旧工业建筑,这些建筑亲眼了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它支撑着城市的记忆。
然而,由于近年来城市较慢扩展与建设,对原有工业建筑大多采行大拆大建的方式,这样的改建方法不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端,因此如何改建这些原有工业建筑、怎样将历史遗存精妙地统合到新的空间秩序中正沦为人们所注目的焦点问题。 2哈尔滨原有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和类型 2.1哈尔滨原有工业建筑遗产概况 (1)早期民族工业和殖民地建筑遗产。
从19世纪末起,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开始经常出现近代工业,同时经常出现了第一批工业建筑,例如1900年哈尔滨创建第一家面粉生产公司、1900年的啤酒厂,1902年的哈尔滨卷烟厂等。这期间,哈尔滨的工业发展较慢,至1928年已竣工了40余家油坊,十几家制粉厂,近20家铁工厂。 (2)解放后国民经济完全恢复发展时期。
1946年4月,东北民联军和平哈尔滨,党和民主政府对民族工业采行了一系列维护、扶持政策来协助企业完全恢复生产经营活动,并完全恢复了哈尔滨的工业基础。 新中国正式成立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而哈尔滨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一五时期在苏联建设项目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决定在哈尔滨工厂的总数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一位。哈尔滨市在一五时期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增大了重工业的比重,造就了农业、轻工业、商业、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较慢发展。 (3)当今原有工业建筑的状况。
现存于哈尔滨市的工业建筑及厂房,有百年历史的烟厂、全国知名的量具厂、汽轮机厂、哈一机厂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大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大多数远郊和城市中的国企因倒闭,无法适应环境社会形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或倒闭、或迁往至条件比较较好的其它地区。
例如,哈尔滨道里区拖拉机厂现扩建成住宅区。 2.2哈尔滨原有工业建筑的类型 建筑空间的内部形式对建筑改建利用的影响相当大,依据建筑的空间特性把原有工业建筑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大跨型:其承托结构为巨型钢架、拱架和排架的单层建筑,构成内部无柱的临街、矮小的空间。这类建筑形式多见于重工业厂房、大型仓库等,具备空间矮小、结构稳固等一系列特点。
例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等。 (2)常规型:是指以框架结构居多的多层建筑,其层高比大跨型建筑较低而内部空间却比较广阔。
这类建筑多见于轻工业多层厂房,其特点是空间灵活性度比较较小。例如哈尔滨帆布厂、哈尔滨棉织厂等。 (3)特异型:指一些具备类似形态的建筑物,如煤气储藏仓、储粮仓等。这类建筑由于其生产功能的特殊性造成了其空间形态的特异性。
例如哈尔滨粮库、哈尔滨啤酒厂等。 3对原有工业建筑遗产改建的具体方法与改建后的功能模式 3.1原有工业建筑遗产改建的具体方法 (1)维持建筑风貌、整体改建利用:是所指不转变建筑的原本面貌,将原建筑的结构与形式原始沿用下来(其中还包括建筑物本体、内部的设备、设施等元素),将原先的功能展开改建再行利用,以适应环境有所不同的用于功能市场需求,并保有工业建筑原先的视觉效果。 (2)设备功能再生:所改建的对象是一些早就暂停运作的设施、设备,利用物体原先的特色,经改建并彰显其新的用于功能。
例如原工厂中的烟囱、高炉等设施,在设计改建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搭接形式而将其导致为较好的攀岩登临场地。 (3)利用形体结构:此类改建方法是将原工业建筑作为一种特定的、独立国家的景观被保有,并不彰显建筑物明确的实用功能。由于设施自身形象具备可利用的潜力,因此再行开发设计中,可将原本的工业建筑及工业场地扩建成园林景观场所。 (4)新的的组织再行利用:对于原有工业建筑内部有特色的工业设施或废料产品,可以在再行研发中可以经过新的的组织再行利用制成公共空间中的小品、铺地等。
3.2改建后的功能模式 (1)主题博物馆模式。此模式是将荒废的工厂区、矿区变成充满活力的社区性活动场地。
在这方面国外有数很多顺利案例有一点糅合,例如埃森关税同盟矿业区,改建后顺利更有了众多游览者,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还更有了众多的艺术、创新和设计公司的进驻。 (2)大型公共游憩空间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与区域治理以及园林景观设计结合,适宜于大规模的荒废工业地段改建,可以充分利用原先厂区整体环境,将其改建成公园、运动场等场所。
例如哈尔滨车辆厂(图3-1),厂房在1903年依据圣彼得堡设计绘制的图纸动工修筑,于1907年竣工,它是以砖混结构居多的俄罗斯建筑风格。经改建改建后沦为贩卖家居、家具的大型商业区(图3-2),在广场的中心留存一列记述历史印记的火车头(图3-3),沦为区域标志性的构筑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具备欧陆风情的铸铁车间巍然矗立的气魄(图3-4)。 (3)创新产业园。
创新产业的发展是繁盛城市的内在拒绝,在国内将这种类型改建的顺利例子有很多,但是对于哈尔滨这个以重工业居多的老城市来说却还是一个较为新的话题,创新产业园某种程度是一种产业类别,堪称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新的工作方式与新的生活态度。因此要从发展创新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抵达,融合哈尔滨的产业结构,对哈尔滨创新产业园区展开创意建设与规划。 (4)人组性研发模式。
人组性研发是要融合一定区域内产业遗产资源与周边其它非产业资源(如自然景观或社会文化资源),从而构成特色化、一体化的城市活动空间。 4维护与再行利用的价值 (1)文化价值:原有工业建筑曾是某世纪末新技术、新材料、新的结构的代表,是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环节。
原有工业建筑作为最重要的人类建设成果,能很好的展现出工业文化特征,尤其是工业文化的内涵。 (2)经济价值:对原有工业建筑的改建再行利用具备潜在的极大经济价值。不仅能使原有工业建筑新的绽放活力,沦为新型产业的载体,同时也能建构更好的就业机会。 (3)社会价值:原有工业建筑的改建再行利用必需符合社会和人的必须,对其改建再行利用不应合乎后工业社会的实际情况,考古原有工业建筑中的社会价值,保有原先的文化内涵,反映现代科学思想、艺术水平与人的生活方式。
(4)环境价值:对于城市中旧工业基地产业的改版可以大幅增加环境污染,建构较好的环境价值。随着原有工业区改版为商业、办公、社会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绿地广场、居住于等非常丰富的内容,可以造就原本原有工业地区和涉及城市区域的发展,构成崭新的城市空间形象,建构较好的环境效益。
5结语 工业建筑遗产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工业文明,体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哈尔滨杨家工业建筑遗产上刻画着哈尔滨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本文以原有工业建筑为研究对象,挖出其原先的文化、经济、社会等影响因素,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阐释对其维护与改建设计的思路。对于哈尔滨这种以老工业基地居多的城市而言,回头可持续发展改建之路是必定的发展趋势,在构建维护与改建过程中,还必须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运用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才能构建身体健康协商,可持续的改版。 参考文献 1.戎俊强.城市更新中工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建再行利用,2000 2.张剑华.北京城市工业废弃地再行利用兼及.北京建工学院,2006 3.赵亮.从荒废的工厂到居住于社区.世界建筑 4.葛竟天.从德国鲁尔工业区看杨家工业城市改建.城市与区域在全球化中的角色,2003 5.赵亮.我国新时期原有工业建筑改建再行利用初析.北京清华大学,2001.。
本文来源:bob娱乐体育线上平台-www.hnkeou.com